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 >> 人物  >> 查看详情

欧中之声 | 专访特稿:以科学筑基城市安全——对话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陈祥福

时间:2025-08-06 12:31:00人气:7163来源: 欧中之声

欧中之声讯(记者杜小凤)2025年8月5日,《欧中之声》文化传媒集团副总裁周万明率记者团,专访中国建筑结构与地基工程领域泰斗、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陈祥福博士。围绕城市安全、高层建筑创新、雄安新区规划及工程数字化管理等议题,陈院士以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,展开了一场关乎城市未来的思想对话。

陈祥福,1942年生于四川资阳,教授级高级工程师、工学博士、博士生导师,现任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、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首席科学家。他曾任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协副主席,第九、十届全国政协委员、第二届公安部特邀监督员,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、中组部直接联系专家;科技部863专家、住建部专家、著名结构与岩土工程专家、高层建筑专家。主导中国高层建筑沉降控制领域研究,被誉为“摩天楼地基奠基人”。





从沉降隐患到科学根基:高层建筑安全的破局之路

记者:您深耕高层建筑沉降计算数十年,最初的动因是什么?

陈祥福:早期参与设计时,我目睹许多建筑因不均匀沉降出现裂缝甚至倾斜,这让我意识到:沉降计算若缺乏科学依据,建筑安全便如空中楼阁。1980年代,我带领团队突破传统经验公式,建立分层总和法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沉降预测模型,将误差控制在5%以内。这一成果被纳入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》,成为中国高层建筑安全的基石。

雄安新区规划:生态优先与科技赋能的“未来之城”样本

记者:您对雄安新区的安全与生态提出了哪些关键建议?

陈祥福:我提出四大战略:

  1. 白洋淀生态修复:通过清污、控源、引水恢复“华北明珠”的调蓄功能;
  2. 雄安大运河工程:构建连接渤海的排洪通道,解决平原地区洪水排放难题;
  3. “雄安大山”生态屏障:在城区西部堆筑人工山体,形成防风固沙、生物栖息的绿色枢纽;
  4. 地下空间立体开发:利用平原地质条件,建设四层地下城,实现“平灾结合”的防护体系。

    这些建议已于2024年9月获国家最高层批示,部分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。


超千米建筑:中国技术如何领跑全球?

记者:中国在超高层建筑研究领域有何突破?

陈祥福:我们正从三大维度重塑行业标杆:

  • 结构体系创新:研发“空间四合院结构”,通过三维桁架与核心筒联动,将抗震性能提升40%;
  • 材料革命:推广高强轻质混凝土与碳纤维复合材料,使建筑自重降低30%;
  • 安全标准制定:首次提出竖向振动频率安全临界值(≥4.2Hz),填补国际规范空白,为沙特王国塔、深圳平安中心等项目提供理论支撑。

经典工程解析:从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到总工会大楼

案例1:青岛国际金融中心(249米)

记者:这座临海而建的“无桩摩天楼”如何实现安全?

陈祥福:我们利用天然花岗岩地基的承载力,采用大箱型基础与动态沉降监测系统,最终沉降仅7.3厘米,创世界未打桩高层建筑纪录。这一设计节省造价1.2亿元,证明“因地制宜”优于“盲目追求深基础”。

案例2:总工会大楼“无沉降缝”设计

记者:突破传统规范是否面临争议?

陈祥福:通过智慧结构体系与沉降差精准控制,我们实现主楼与裙房的整体连接,渗水风险降低90%。这一创新被纳入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》,推动行业从“经验设计”向“科学设计”转型。

数字化转型:工程管理的“智慧革命”

记者:您如何看待科技与项目管理的融合?

陈祥福:我提出“四维动态管理模型”:

设计阶段:运用BIM+GIS技术模拟全生命周期沉降;

施工阶段: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反馈数据,调整施工参数;

运维阶段:建立数字孪生平台,预测结构健康状态。

记者:您有哪些话想对年轻一代工程人说?

陈祥福:科学没有国界,责任有祖国。我希望年轻人既要脚踏实地,又要有国际视野;既做工程师,也做城市的守护者。

从雄安新区的生态蓝图到摩天楼的地基创新,从颠覆性理论到施工一线实践,陈祥福院士用六十年坚守诠释了“工程师精神”的真谛——真正的进步,源于对安全的敬畏、对科学的执着,以及对城市的深情。在城市化加速的今天,他的故事为行业树立了标杆:唯有扎根大地,方能触摸天空。

最新文章